什么是病毒性出血热
p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此类疾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临床表现多较严重,病死率很高,病原、寄生宿主和传播途径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有一些差异,并常在一定地区流行。/pp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现了十几种由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其中在中国广泛发生的是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和在新疆发生的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病毒性出血热病因
p (一)发病原因/pp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pp (1)流行性出血热:本病由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一些家畜也可偶然性携带。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pp (2)登革出血热:本病由披膜病毒科的黄病毒属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其次是白纹伊蚊。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东南亚地区,/pp (3)新疆出血热:本病由布尼亚病毒科的内罗病毒属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亚洲璃眼蜱。我国,俄国以及非洲等地均有本病流行。/pp (4)阿根廷出血热:本病由虫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螨。病毒在东南欧引起较重型HFRS。/pp (5)玻利维亚出血热:本病系由虫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啮齿动物。/pp (6)远东出血热:本病由虫媒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啮齿动物,主要流行于美洲及朝鲜。/pp (二)发病机制/pp 目前认为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是主要的。病毒进入人体后,经复制增生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出血、水肿和休克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病毒血症亦可引起各个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与坏死,并导致功能障碍。/pp 病理变化/pp 本病的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损害引起的血管扩张、充血,导致出血和血浆外渗.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软组织出血.内脏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肝脾及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生,吞噬现象活跃。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肺泡内有蛋白渗出液,肺毛细血管可有纤维蛋白血栓。肝实质脂肪变并有灶性坏死,肝小叶中心坏死,亦可见灶状或点状坏死。肾上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球状带脂肪消失,肾小管上皮有节段性变性坏死。此外,心肌、肾上腺、胰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坏死区炎性细胞浸润不明显。脑膜呈非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脑实质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周围出血及淋巴细胞浸润。皮质及脑干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细胞变性、噬神经细胞现象和小胶质细胞增生。
病毒性出血热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p 各种病毒性出血热,临床表现虽有差异,但都有以下几种基本表现。/pp 1.发热这是本组疾病最基本的症状,不同的出血热,发热持续的时间和热型不完全相同。以蚊为媒介的出血热多为双峰热,各种症状随第二次发热而加剧,流行性出血热和新疆出血热,则多为持续热。/pp (1)流行性出血热:大多突然畏寒发热,体温在1~2日内可达39~40℃,热型以弛张及稽留为多,一般持续3~7日。/pp (2)登革出血热:起病急,先寒战,随之体温迅速升高,24小时内可达40℃。一般持续5~7d,然后骤降至正常,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称为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pp (3)新疆出血热:起病急骤,寒战、高热(39.1~40℃),热程约1周。/pp 2.出血及发疹各种出血热均有出血、发疹现象,但出血、发疹的部位、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轻者仅有少数出血点及皮疹,重者可发生胃肠道、呼吸道或泌尿生殖系统大出血/pp (1)流行性出血热:皮肤粘膜三红(脸、颈和上胸部发红),呈急性病容,眼结膜充血,重者似酒醉貌。皮肤黏膜可见细小出血点,常分布于上腭、眼结膜、腋下及腋前后,或瘀斑,或呈条索状、抓痕样的出血点。并可发生腔道大出血,如咯血、呕血、便血、鼻出血等。/pp (2)登革出血热:多数病人在四肢、面部、腋下和软腭见有散在性瘀点,有时融合成瘀斑。此外,尚可发生红斑、斑丘疹及风团样皮疹。出血倾向严重,如鼻衄、呕血、咯血、尿血、便血等。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ml。血浓缩,红细胞压积增加20%以上,血小板计数lt;times;/L。有的病例出血量虽小,但出血部位位于脑、心脏、肾上腺等重要脏器而危及生命。/pp (3)新疆出血热:伴有面颈及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在软腭和颊粘膜、胸、背、腋下、面部、颈部及四肢有瘀点及瘀斑,在腋下多呈条索状排列,出血点是上身多,下身少,注射部位可见血肿及瘀斑,眼球结膜有水肿。热退前后有出血现象,如消化道出血、血尿、子宫出血等,病程约10~14日。/pp 3.低血压休克各种出血热均可发生休克,但发生的频率和程度有很大的差异。流行性出血热休克发生最多而且严重。/pp (1)流行性出血热:一般持续1~3日,重症可达6日以上。主要为失血浆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现,重者发生休克。/pp (2)登革出血热:严重患者常突然出现休克,常发生于第4病日(2~5病日),持续12~24小时.出现烦躁不安,四肢厥冷、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细弱。/pp (3)新疆出血热:热退前后(约1周)出现低血压休克。/pp 4.肾功能衰竭以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最为严重,其他出血热也可有不同程度的肾损害,但多轻微,仅表现为轻到中度的蛋白尿。/pp (1)流行性出血热:多在病后第8~12天进入少尿期,肾损明显。由于肾功衰竭,肾脏排泄功能障碍,体内大量代谢物及液体潴留,电解质平衡紊乱,出现氮质血症和/或尿毒症,酸中毒,高血容量综合征。肾脏组织损害逐渐修复以致尿量显著增多,多尿初期,氮质血症、高血压和高血容量仍可继续存在,甚至加重。至尿量大量增加后,症状逐渐消失,血压逐渐回降。/pp (2)登革出血热:肾上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轻到中度的蛋白尿,血尿。/pp (3)新疆出血热:无少尿期和多尿期经过。/pp 其他少见热型:/pp (1)阿根廷出血热:潜伏期6~14天。起病徐缓。第一病周,逐渐出现不适,体温渐升,第3病日可达39℃,剧烈头痛、腰痛、肌肉关节痛、厌食、恶心、呕吐、上腹痛,部分病人眼眶疼痛,亦可有便秘或腹泻。体检见面、颈及上胸部潮红,上胸、上臂及腋窝皮肤可见瘀点、瘀斑,淋巴结中度肿大。结膜充血、眶周水肿、口咽黏膜充血、细小瘀点、软腭有大小不一的水泡,牙龈充血或出血。女性患者常有轻度至中度的子宫出血,并可作为阿根廷出血热的首发症状。少数病人急性起病,似急腹症而致手术。第1周末随着发热的迅速消退而出现低血压、少尿和不同程度脱水,持续48h后渐恢复。病重者可发生昏迷休克,少数在48~72h死亡。/pp (2)玻利维亚出血热:初起有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部分病人皮肤感觉过敏,即使受光线照射后也能使皮肤产生疼痛,有明显结膜炎,眼眶周围水肿,但皮肤黏膜无瘀点,可有胃肠道出血,恢复期可发生弥漫性脱发。/pp (3)远东出血热:突然发病。初起有发热、头痛、腰痛等全身症状,在结膜和皮肤(尤其是腋部)出现瘀点。/pp 诊断:/pp 临床诊断可根据疫区及流行季节,急性发热,全身高度衰竭,乏力,皮肤潮红者,或伴少尿,低血压。确诊必须有血清学或病毒学的证据。
病毒性出血热有哪些并发疾病?
p 1.出血引起的并发症:/pp 腔道出血:呕血、便血、腹腔出血、鼻腔和阴道出血等,可引起继发性休克,预后严重。/pp 心脏:右心房有特征性的内膜下大片状出血,左心房和左心室的出血则远较右心房为轻,可能与右心房压力较低,心房壁小血管易于出血有关。/pp 肾脏:肿大,脂肪囊有水肿及出血,尤以皮髓交界处最为严重。镜下见肾小球基膜增厚,肾小管明显肿胀,变性和坏死,管腔变窄和闭塞。/pp 颅脑:前叶出血坏死。颅内出血可产生突然抽搐、昏迷。/pp 呼吸系统:气管和支气管粘膜有散在性出血点,镜下见肺泡壁毛细血管极度扩张瘀血,部分有微血栓形成。肺泡腔内有大量浆细胞和红细胞渗出。大咯血可导致窒息。/pp 消化系统:胃粘膜呈弥漫性出血,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亦有散在出血点,小肠下段和结肠出血点显著减少。/pp 2.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多见于少尿期和多尿早期,以肺部和泌尿系感染以及败血症多见,易引起继发性休克而使病情加重。/pp (1)感染在肺:/pp 汉坦病毒感染表现为肺水肿,有两种情况。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临床表现为呼吸急促,30~40次/min。早期没有明显发绀和肺部啰音,中期可出现发绀,肺部可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和干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双侧斑点状或片状阴影,肺野外带阴影浓,而边缘薄,呈毛玻璃样。血气分析动脉氧分压(PaO2)降低至8.0kPa(60mmHg)以下,并进行性降低。肺泡动脉分压明显增高,达4.0kPa(30mmHg)以上。心力衰竭肺水肿:主要表现为呼吸增快,咳泡沫样粉红色痰,发绀和满肺啰音。/pp 普马拉病毒感染表现为胸腔积液和肺不张,28%的患者存在胸膜积液或肺不张,而肺水肿罕见。这些患者均有较明显的低蛋白血症,因而认为毛细血管漏出及炎症可能是肺部异常的原因。/pp (2)感染在心血管:/pp 心脏损害和心力衰竭:汉坦病毒能侵犯心肌,而引起心肌损害,临床上常见为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由于高血容量综合征、肺水肿等使心肌负担过重,因而可出现心力衰竭。/pp (3)感染在中枢神经系统/pp 包括发病早期因病毒侵犯中枢神经而引起脑炎和脑膜炎,休克期和少尿期因休克,凝血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和高血容量综合征等引起的脑水肿,高血压脑病和颅内出血等,可出现头痛、呕吐、神志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节律改变或偏瘫等。CT检查有助于以上诊断。/pp (4)感染在腹腔脏器/pp 肝损害:4%~60%患者ALT升高,少数患者出现黄疸或明显肝功能损害,肝损害以SEOV感染多见。是病毒损害肝脏所致。/pp .胰损害:极少数HFRS患者在少尿期或多尿期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检查血糖明显升高,常gt;22.9~33.6mmol/L,血钠gt;mmol/L,尿酮阴性,血浆渗透压gt;mmol/L。这是HFRS患者胰腺beta;细胞受病毒侵犯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过量使用糖皮质激素,静脉补糖、补钠过多和过度利尿导致脱水所致。/pp (5)感染在泌尿系统/pp 自发性肾破裂:多发生于少尿期,由于严重肾髓质出血所致。常因恶心、呕吐或咳嗽等,使腹腔或胸腔压力突然升高,引起肾血管内压力升高而促进出血。突然坐起或翻身,使腰大肌急剧收缩,肾脏受挤压亦易引起肾破裂。临床表现为患者突感腰部或腹部剧痛,局部明显肿胀,腹部能触及包块,腰肌紧张,活动受限。严重出血者血压下降,冷汗淋漓。若血液渗入腹腔,可出现腹膜刺激征,腹穿有鲜血。B超检查能发现肾周围及腹腔包块中有液平段。如能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pp 肾功能损害严重时,还会发生尿毒症而危及性命。肾小球严重破坏,使身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的临床综合症后群。
病毒性出血热应该如何预防?
p 日常预防保健:/pp 1.采取综合性措施,灭鼠、防鼠是预防本病关键的措施。应在鼠类繁殖季节(3~5月)与本病流行季节前进行。采用毒鼠、捕鼠、堵鼠洞等综合措施。保存好粮食及食物,整顿环境。/pp 2.在秋季灭鼠可同时用杀虫剂进行灭螨,对家畜定期进行体外灭蜱,降低蜱密度。进入荒漠,牧场或林区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防蜱叮咬,接触病畜或患者的血液,排泄物时应戴手套,不喝生奶。/pp 3.出血热病毒对一般消毒剂十分敏感,加热56℃30分钟或煮沸1分钟即可杀灭,因此饮用水应煮沸,剩菜剩饭应加热。保持室内清洁,清除室内外草堆、柴堆、经常铲除周围杂草,以减少螨类孳生所和叮咬机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