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疾病介绍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Hyperoxaluria,PH)是一种罕见的乙醛酸盐代谢异常性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顽固性高草酸尿、反复发作的尿石症及进展性的肾钙质沉着症[2]。根据缺陷酶种类不同,可分为Ⅰ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Hyperoxaluriatype1,PH1)、Ⅱ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Hyperoxaluriatype2,PH2)和Ⅲ型原发性高草酸尿症(PrimaryHyperoxaluriatype3,PH3)三种亚型[3],其中PH1是发病率最高、病情最严重的一种,约占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病例的80%[4]。据统计,PH1在欧洲及北美人群的患病率为1/~3/万[4];在中欧地区,活产婴儿中的发病率为1/12万[5];在美国、日本,PH1占儿科终末期肾脏病的1%~2%[5];国内尚无相关统计数据。PH1几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为(9.5±10.2)岁[4]。
02
致病基因
PH1是由于肝脏特异性过氧化物酶丙氨酸乙醛酸转氨酶(alanine/glyoxylateaminotransferase,AGT,EC2.6.1.44)缺陷所致。正常情况下,AGT酶可催化乙醛酸生成甘氨酸,一旦该酶存在缺陷,则可引起体内乙醛酸盐蓄积,使草酸和羟乙酸过量产生。
AGT酶的编码基因为单拷贝AGXT基因,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与PH1发病相关的基因。AGXT基因定位于2q37.3,编码区由11个外显子组成,全长约10Kb。AGXT基因突变可致AGT酶的失活、不足或者错误定位从而引起PH1,目前已发现多个AGXT突变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