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在临床上应用已有60年,近年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不仅能有效降糖,还有抗衰老、抗肿瘤等降糖外作用,因此有人将其称为"神药"。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正确认识、合理使用二甲双胍,使二甲双胍充分发挥其神奇作用,对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做以下介绍。
来源:中华内科杂志
作者:史丽任卫东
一、二甲双胍的降糖作用及降糖外作用1.降糖作用:
对临床试验的系统评价显示,二甲双胍可以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1.0%~1.5%[1]。二甲双胍降糖主要机制包括:(1)作用于肝脏,抑制糖异生,减少肝糖输出;(2)作用于外周组织(肌肉、脂肪),改善肌肉糖原合成,降低游离脂肪酸(FFA),提高胰岛素敏感性(IS),增加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3)作用于肠道,抑制肠壁细胞摄取葡萄糖,提高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水平[2]。
2.二甲双胍的降糖外作用:
(1)改善血脂作用:
二甲双胍能改善脂肪的合成与代谢。多项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降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TG、LDL-C及TC水平,但对HDL-C改变不明显。
(2)在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方面的作用: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激活肝细胞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参与糖脂代谢,减少肝内脂肪蓄积,提高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NAFLD的产生。此外,二甲双胍对NAFLD患者肝脏组织学、血清酶学和胰岛素抵抗等指标有改善作用。"中国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年修订版)"提出,除非存在明显的肝损害(如血清转氨酶大于3倍正常值上限)、肝功能不全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等情况,NAFLD患者可安全使用二甲双胍。
(3)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多年的临床应用证实,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PCOS患者的多毛症,使月经规律、诱导排卵,增加妊娠率。PCOS患者可从mg/d开始,每周加量mg,直到mg/d,维持数月,直至排卵,恢复月经,待发现怀孕时停药。但目前,我国药监部门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治疗PCOS[2]。
(4)二甲双胍是否能抗肿瘤:
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糖尿病与癌症的发生风险升高有关。多项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乳腺癌、胰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死亡风险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对多种肿瘤细胞,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大肠癌等的生长有抑制的作用[3]。
(5)抗衰老作用:
一项纳入18万人的大规模研究发现,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T2DM患者的平均寿命可能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二甲双胍对非糖尿病患者的健康也有益处[4]。通过对线虫、小鼠的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像热量限制一样能够强壮健康细胞,延长生物的寿命[5,6]。
二、二甲双胍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1.二甲双胍禁忌证:
包括(1)肾衰竭或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Ccr)45ml/min或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45ml·min-1·1.73m-2];(2)可造成组织缺氧的疾病(尤其是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恶化),如失代偿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近期发作的心肌梗死、休克;(3)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有低血压等;(4)已知对盐酸二甲双胍过敏者;(5)急性或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有或无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DKA需要用胰岛素治疗);(6)酗酒者;(7)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造影剂者,可以暂时停用本品;(8)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2]。
2.二甲双胍常见不良反应及如何应对:
二甲双胍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腹泻、恶心、呕吐、胃胀、乏力、消化不良、腹部不适及头痛。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不良反应可基本消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是减少治疗初期不良反应发生的有效方法。二甲双胍的胃肠道反应与剂量的相关性多出现在治疗的早期,多数患者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逐渐耐受或症状消失。如果增加二甲双胍剂量后发生严重胃肠道反应,可以降至之前较低的剂量,耐受后可再尝试增大剂量。缓释制剂也可以减少患者的胃肠道症状[2]。
三、如何合理掌握二甲双胍的适应证?1.二甲双胍的临床地位及具体用法:
在口服降糖药物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二甲双胍作为T2DM患者一线首选药物的地位仍然不容动摇。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二甲双胍是T2DM患者的一线首选药物,且如无禁忌证并耐受良好时,建议将其一直保留在糖尿病的治疗方案中。且联合治疗的方案中都应包括二甲双胍,这体现了该药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而且二甲双胍的使用不受体重影响,在正常体重或超重糖尿病患者中均能改善症状、强效控糖,其疗效和耐受性得到了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7]。另外,二甲双胍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发现,新诊断T2DM患者接受二甲双胍治疗具有记忆效应,确诊后经二甲双胍治疗20年后,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和死亡分别减少32%和42%,全因死亡和心肌梗死风险分别降低36%和39%[8]。二甲双胍的长期治疗与新诊断T2DM患者及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下降相关[9]。
二甲双胍起效的最小推荐剂量为mg/d,成人可用的最大剂量为mg/d,最佳有效剂量为mg/d。剂量调整原则为"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二甲双胍可在进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缓释剂型1次/d,晚餐时或餐后立即服用。考虑药物的临床疗效及患者依从性,可采用简化的剂量方案,建议起始mg,2次/d,如无明显胃肠道不良反应,随后可逐步增加至mg,2次/d[2]。
2.二甲双胍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
(1)心力衰竭患者是否是二甲双胍的绝对禁忌证:
二甲双胍使用的禁忌证中包括需要药物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但研究显示,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导致心力衰竭,也不会对心力衰竭患者造成不良影响[2]。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指南[10]指出,如果肾功能正常,二甲双胍可用于病情稳定的CHF患者,美国药品食品管理局(FDA)在二甲双胍禁忌证中去除了CHF。
(2)老年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老年糖尿病指南"和"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均推荐二甲双胍为一线首选用药,并没有限制二甲双胍的具体使用年龄。但需要定期监测肾功能(3~6个月检查1次)。老年患者的eGFR45~59ml·min-1·1.73m-2者,应该减少剂量;如eGFR45ml·min-1·1.73m-2,则不能使用[2]。
(3)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患者可否使用二甲双胍:
无需以胰岛素作为起始治疗的10岁及以上T2DM患儿,糖尿病得到诊断后可给予生活方式干预,不达标者以二甲双胍为起始治疗药物。二甲双胍可用于10岁及以上的T2DM儿童或青少年,且最高剂量不超过mg/d,不推荐用于10岁以下的患儿[2]。目前尚无确凿证据表明胰岛素加用二甲双胍对于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改善作用。
(4)妊娠糖尿病患者是否可以应用二甲双胍:
年,英国国立健康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妊娠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管理指南"建议,饮食和运动1~2周血糖未达标的妊娠糖尿病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治疗。但目前国内证据缺乏,我国药监部门尚未批准二甲双胍用于妊娠妇女[2]。
(5)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可否使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不经过肝脏代谢,无肝脏毒性。但肝功能严重受损会明显限制乳酸的清除能力,血清转氨酶超过3倍正常上限或有严重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患者使用时应密切监测肝功能[2]。
(6)肾功能不全患者可否使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本身不会对肾功能有影响,年ADA糖尿病指南[10]指出,已有累积观察性数据显示,二甲双胍用于eGFR在30~45ml·min-1·1.73m-2的患者依然安全。同时建议,如果二甲双胍用于这个eGFR范围内的患者,应减少药物剂量并停止使用治疗恶心、呕吐及脱水的药物[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建议二甲双胍禁用于肾功能不全即血肌酐水平男性.6μmol/L(1.5mg/dl),女性.8μmol/L(1.4mg/dl)或GFR45ml/min患者。"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年版)"建议根据患者eGFR水平调整二甲双胍剂量:①eGFR≥60ml·min-1·1.73m-2无需调整剂量;②eGFR45~59ml·min-1·1.73m-2减量;③eGFR45ml·min-1·1.73m-2禁用[2]。
(7)行造影检查或行全身麻醉术患者如何合理应用二甲双胍:
肾功能正常的糖尿病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二甲双胍,但使用造影剂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停用48~72h,复查肾功能正常后可继续用药;而对于肾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造影剂及全身麻醉术前48h应当暂时停用二甲双胍,之后还需停药48~72h,复查肾功能结果正常后可继续用药[2]。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