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导读
秋季腹泻轮状病毒细菌性痢疾
如何区分普通腹泻与秋季腹泻?
宝宝上吐下泻还发烧,究竟是什么病?
痢疾是什么病?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是有轮状病毒引起的,通常潜伏期1-3天,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发病急,病初即有呕吐,然后腹泻,粪便呈水样或蛋汤样,带有少量黏液,无腥臭,每日数次至十余次。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3?8天,护理不当会病程较长,粪便镜检偶见少量白细胞。病程1?3天内大量病毒从粪便排出,最长达6天。
轮状病毒一般是通过粪—口途径以及呼吸道传染,所以秋季腹泻的宝宝要做适当的隔离。
一
秋季腹泻的种类
1.按病程时间分:
急性、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程在两周以内的称为急性腹泻
病程超过两周不到两个月称为迁延性腹泻
病程超过两个月以上,称为慢性腹泻。
对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治疗往往比较辣手。
2.根据病情轻重分:
轻型、中度和重度秋季腹泻。
轻型秋季腹泻没有脱水、中毒症状。
中度的秋季腹泻,有轻到中度的脱水,并且可能会出现中毒症状。
重度的秋季腹泻,有明显的脱水或者中毒症状,烦躁、精神萎萎靡不振、面色苍白、高热等。出现重度或者有中毒症状的话,医院去。
TIPS:
关于腹泻,要明确除了大便次数增多,量的增加,还要有明显的性状改变。如果没有性状改变,仅仅是次数增多,不叫腹泻。有时宝宝可能大便一次没有拉干净,连续拉两三次,是不能称为腹泻的。
二
秋季腹泻常见症状和表现
1.消化道症状:腹泻时粪便次数增多,量增加,性质改变,粪便次数每日3次以上,甚至10?20次/日,水样便。判断腹泻时粪便的性状比次数更重要。如果大便次增多而粪便成形,就不是腹泻。人乳喂养儿每天排便2?8次呈糊状,也不是腹泻。恶心、呕吐是常见的伴发症状。
2.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全身症状明显,大多数有发热,体温38°C以上,少数高热。
3.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主要为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有时还有低钾血症,低钙血症。
脱水
一般表现为体重减轻,口渴不安,皮肤苍白或苍灰、弹性差,前囟和眼眶凹陷,黏膜干燥,眼泪减少,尿量减少。严重者可导致循环障碍。按脱水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脱水的评估见表。
脱水及液体丢失值的估计
症状和体征
轻度脱水
中度脱水
重度脱水
一般状况
口渴不安
惊醒
口渴昏睡
烦換不安
易激惹
嗜睡昏迷
萎靡不振
四肢蹶冷
发冷
桡动脉波动
正常
慢而弱
细数有时触不到
收缩压
正常
正常?低
低子10.7kPa或听不到
呼吸
正常
深,可增快
深而快
皮肤弹性
正常
稍差
极差摺起后展平2秒
□唇
湿润
干
非常干
前囟
正常
凹陷
非常凹陷
眼眶
正常
凹陷
深凹陷
眼泪
有
无
无
尿量
正常
尿少色深
无尿
体液丢失
小于5%
5%?10%
10%以上
1)代谢性酸中毒:脱水大多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呼吸深长呈叹息状,口唇樱红,严重者意识不清、新生儿及小婴儿呼吸代偿功能差,呼吸节律改变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嗜睡、面色苍白、拒食、衰弱等,应注意早期发现。
2)低钾血症:病程在1周以上时低钾血症相继出现。营养不良者出现较早且较重。在脱水未纠正前,因血液浓缩、尿少,血钾浓度可维持正常,此时很少出现低钾血症。输人不含钾的液体后,随着血液被稀释,才逐渐出现。血清钾低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减低,腹胀,肠蠕动减弱或消失,心音低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严重者昏迷、肠麻痹、呼吸肌麻痹,心率减慢,心律不齐,甚至心跳停止。
3)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在脱水与酸中毒纠正后可出现低钙血症。表现烦躁,手足抽搐或惊厥,原有营养不良、佝偻病更易出现,少数患儿可出现低镁血症,表现为手足震颤,舞蹈病样不随意运动,易受刺激,烦躁不安,严重者可发生惊厥。
三
其他常见腹泻的特点与辨别
1.诺沃克病毒:多见于较大儿童及成年人,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肠炎相似。
2.大肠杆菌肠炎:常发生于5?8月份,病情轻重不一。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粪便呈蛋汤样,腥臭,有较多的黏液,偶见血丝或黏冻便,常伴有呕吐,多无发热和全身症状。可伴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四
对于秋季腹泻的预防和治疗
1.积极预防
秋季腹泻有一定的传染性,首先要做到隔离传染源,不要让宝宝跟患儿一起。
要注意饮食卫生,在配制配方奶以前,一定要充分的洗手,这就是切断传播途径。
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
TIPS:
轮状病毒疫苗接种
对于疫苗接种,进口的轮状病毒疫苗是注射的,在宝宝两个月、四个月、六个月的时候就可以接种。国产口服轮状病毒疫苗为口服疫苗,在六个月到三岁以内每年口服一次。通常口服疫苗要比注射疫苗更有效,但如果宝宝拉肚子的话,口服疫苗在肠道存留时间太短,无法激发人体产生抵抗力。所以拉肚子的时候不宜口服疫苗。另外,轮状病毒有一定的接种反应,表现为肠道不适、胃口不好等,一般一到两天就会好转。建议家长接种注射疫苗。
2.常见治疗方案
病因防治:
秋季腹泻得病原是轮状病毒,目前对病毒还没有特效药,禁止使用抗菌素。人乳尤其是初乳含有抗病毒抗体,有减轻病情缩短病程作用。牛初乳由于种族属性不同,无治疗作用。轮状病毒疫苗接种(进口)或口服(国产)预防效果明确,2岁以下儿童应常规接种。
对症防治:
1)预防脱水:腹泻导致体内大量的水与电解质丢失。因此,患儿一开始腹泻,就应该口服足够的液体并继续给小儿喂养,尤其是婴幼儿母乳喂养,以防脱水。
选用以下方法:
①ORS(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液):一包口服补液盐加水毫升,为2/3张溶液,用于预防脱水时再加等量或半量水稀释以降低张力。每次腹泻后,2岁以下服50?ml,2?10岁服?ml,大于10岁的能喝多少就给多少。也可按40?60ml/kg,腹泻开始即用。
②米汤加盐溶液:米汤ml+细盐1.75g或炒米粉25g+细盐1.75g+水ml煮2?3分钟。用量为20?40ml/kg,4小时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
③糖盐水:白开水ml+蔗糖10g+细盐1.75g。用法用量同米汤加盐溶液。
2)纠正脱水:小儿腹泻发生的脱水,大多可通过口服补液疗法纠正。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
3)纠正酸中毒:轻、中度酸中毒无需另行纠正,重度腹泻结合静脉补液纠正之。
钾的补充:轻、中度酸中毒无需另行纠正,饮食逐渐恢复后缺钾问题自行纠正。重度脱水患儿有较大量的钾丢失,及时补钾更必要。一般补钾4?6天,严重缺钾者适当延长补钾时间。
4)钙和镁的补充:一般患儿无须常规服用钙剂,对合并营养不良或佝偻病的患儿应早期补钙。
饮食治疗:
强调腹泻患儿继续喂养,参考患儿食欲、腹泻等情况,结合平时饮食习惯,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1)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母乳喂养,暂停辅食,缩短每次喂乳时间(吃前奶不吃后奶),少量多次喂哺。
2)人工喂养者,暂停配方奶和其它辅食4?6小时后(或脱水纠正后),再继续进食。
3)6个月以下婴儿,以脱脂牛奶或稀释奶为首选食品。
4)严重腹泻者,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较重,乳糖酶活力受损,乳糖吸收不良,全乳喂养可加重腹泻症状,甚至可引起酸中毒,先以稀释奶、发酵奶、奶谷类混合物,有条件就用去乳糖配方奶喂哺,每天喂6次,保证足够的热量,逐渐增至全奶。
5)6个月以上者,可用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选用稠粥、面条,也可喂果汁或水果食品。
6)密切观察,一旦小儿能耐受即应恢复正常饮食。
7)遇脱水严重、呕吐频繁的患儿,宜暂禁食,先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病情好转后恢复喂养。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多见于夏秋季。临床特征为腹泻、脓血便及痢疾后重为特症。中毒型菌痢可发生休克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一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及表现
1.急性痢疾起病急,有发热、腹痛、腹泻,粪便呈黏液样或脓血样,每次量少,伴里急后重(想拉又拉不出)症状。少数发生中毒型菌痢者病势凶险,骤起高热达40?41°C,反复或持续惊厥,转入昏迷,迅速发生休克,或中枢性呼吸衰竭。病初肠道症状不明显,需灌肠采集大便检查才发现黏液脓血便。
2.慢性菌痢病程超过2个月,长期或间歇性腹泻伴脓便,在暴食、冷食或劳累后急性发作。有乏力、贫血等表现。
3.带菌者有或无痢疾史,大便性质正常,但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二
细菌性痢疾的预防与治疗
1.注意饮食卫生,消灭苍蝇(携带病媒),隔离并彻底治疗菌痢患者和带菌者。
2.病原治疗
1)普通型菌痢:抗菌药物治疗7日。
2)中毒型菌痢:有高热,惊厥,医院急救。
3)慢性菌痢:药物治疗同急性菌痢,疗程10?14日。也可两种药物交替使用,服用1个疗程有改善但未痊愈者可隔1?2周间隙再用,共2?3个疗程。
4)微生态制剂:有利调理肠道菌群平衡状态,协助肠道正常功能的恢复,但应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
对症治疗患者消化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停药3天,其后每日取粪便培养,连续3次培养阴性为治愈。发热予以退热剂。腹痛剧烈可给予针刺穴位、热敷腹部,必要时可选用解痉药物。不可用止泻药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