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刘西珍,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医师。
冬季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冬春季气候寒冷干燥,室内外温差较大,老年人易患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等。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常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和肺炎属于下呼吸道感染。上述各种疾病有各自的一些特征,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由病毒引起,少数是细菌。一般在受凉、淋雨、过度疲劳后,因抵抗力下降,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或从外界传染的病毒或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发病,尤其是老年人更易患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笼统的称呼,包括了鼻腔、咽或喉部等部位的急性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是不同的,比如有些人仅有鼻塞、流清鼻涕,有些人仅有咳嗽。因此根据临床症状不同,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又分为:普通感冒、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⑴感冒即普通感冒俗称“伤风”。主要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
感冒的特点是:开始时鼻子和嗓子有些发干、发热和发痒,随后会出现鼻塞、流清鼻涕、有时还有眼痒、流泪。一般咳嗽较轻,有时还会有全身症状,如畏寒、腰酸背痛、疲乏无力、头痛和食欲不振等。体温一般不高,可有低热,如合并继发性细菌感染,体温可能较高。发病2—3天后,鼻涕量逐渐减少并转浓,咳嗽减轻,最后消失。
⑵急性咽炎和急性喉炎:与感冒一样,也是由鼻病毒、冠状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临床特点是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常有发热。
普通感冒和急性咽炎、急性喉炎的症状常常同时发生,所以,一般通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对症治疗,比如:解热、止痛、止咳等。主要措施如下:患者多卧床休息,多饮水,吃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洗蒸气浴,或用热水洗脚,都能促进感冒早愈;鼻塞,流涕显著者可用扑尔敏或康泰克等药物治疗;用咳必清,复方甘草合剂或其它止咳药;针对咽痛的各种中成药含化片等。由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抗菌素治疗无效。对未继发细菌性感染者,一般不予抗菌药物。可酌情用羚羊感冒片、感冒冲剂、银翘解毒片等中药治疗。
流行性感冒及肺炎球菌病
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传染性强,易暴发流行,常常是在一个地区同时有多人患病。大多数情况下,流感的发病是很突然的,先是出现发冷、寒战等症状,随后发烧,体温升高至39℃以上,头痛、全身酸痛、疲倦、有时还有恶心、腹泻等症状明显,但是咳嗽、咳痰、流鼻涕等鼻咽部症状相对轻一些。一般高烧要持续3—5天,而后体温才会逐渐恢复正常,其症状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严重。流感是一种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尤其是对老年人,很容易引起心脏、肺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
流感发病率高,一般经1-2周病程可自愈,但慢病人群感染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可表现为肺炎、心肌炎、脑脊髓炎等,甚至死亡。
肺炎球菌疾病顾名思义,是由肺炎球菌感染后所导致的一系列疾病的统称,最常见的是肺炎,更为严重时入血可导致菌血症、脑膜炎等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简称IPD。与健康成人相比,慢病人群发生IPD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如糖尿病、慢性肺部和慢性心脏病患者发生IPD危险性分别增加6倍、7倍和10倍。
这里我们所指的慢病人群不仅包括患有各种慢性疾病患者(包括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还包括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退化,而且也往往伴随着各种慢性疾病。
肺炎球菌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并易于传播的病原。30%的健康成人和60%的健康儿童的鼻咽部携带,单种血清型可在鼻咽部长期存在,肺炎球菌可通过频繁密切的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肺炎球菌患病率高,即便在发达国家,侵袭性肺炎球菌疾病也具有高致死率,肺炎球菌肺炎在成人死亡率约10-20﹪,而在一些体弱的特定人群死亡率超过50﹪。据美国CDC统计,肺炎球菌菌血症致死率为20%,老人高达60%;而肺炎球菌性脑膜炎死亡率更高,平均致死率约为30%,老年人甚至高达80%。估计全球范围内每年的死亡情况:至少万人死于肺炎;大约5万人死于脑膜炎。
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患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流感以秋冬季节高发,传染期约一周,开始发病的2-3天传染性最强。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被病毒污染的茶具、食具、毛巾等间接传播。患者外出应戴口罩,用过的食具、毛巾、衣物、玩具等应煮沸消毒或经阳光曝晒两个小时。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预防控制流感的重要措施。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流感流行前接种流感疫苗,可使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来对付病毒的侵犯,从而减少流感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的症状。
百姓健康
■本栏目所有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