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1.碱性物质丢失过多
多见于腹泻、肠瘘、胆瘘和胰瘘等,经粪便、消化液丢失的HCO3-超过血浆中的含量。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如乙酰唑胺),可使肾小管排H+及重吸收HCO3-减少,导致酸中毒。
2.酸性物质产生过多
失血性及感染性休克致急性循环衰竭、组织缺血缺氧,可使丙酮酸及乳酸大量产生,发生乳酸性酸中毒,这在外科很常见。糖尿病或长期不能进食,体内脂肪分解过多,可形成大量酮体,引起酮体酸中毒。抽搐、心搏骤停等也能同样引起体内有机酸的过多形成。为某些治疗的需要,应用氯化铵、盐酸精氨酸或盐酸过多,以致血中Cl-增多,HCO-3减少,也可引起酸中毒。
3.肾功能不全
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内生性H+不能排出体外,或HCO3-吸收减少,均可致酸中毒。其中,远曲小管性酸中毒系泌H+功能障碍所致,而近曲小管性酸中毒则是HCO3-再吸收功能障碍所致。上述任何原因所致的酸中毒均直接或间接地使HCO3-减少,血浆中H2CO3相对过多,机体则很快会出现代偿反应。H+浓度的增高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加速CO2的呼出,使PaCO2降低,HCO3-/H2CO3的比值重新接近20:1而保持血pH在正常范围,此即为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与此同时,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碳酸酐酶和谷氨酰酶活性开始增高,增加H+和NH3的生成。H+与NH3形成NH4+后排出,使H+的排出增加。另外,NaHCO3的再吸收亦增加。但是,机体的这些代偿机制作用有限,如果病因持续存在,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则会产生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