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牵引,大部分用在后牙的单个牙上,也有用在后牙的局部片段弓或者全牙列上。
在受力分析时,依然是在硬的方刚丝上,不存在打滑转动的情况。尽管在临床中,需要交互牵引的牙,未必能够用的上硬方钢丝(临床中,交互牵引大部分医生也会早期细软丝上应用),但是在作受力分析的时候,还是要假设他是硬方钢。
如图5-10,交互牵引。如果在实际中,问题比较复杂,因为皮筋会接触到牙齿(a图),为了把问题简单化,我们忽略接触牙面的效应。交互牵引的方向和力量,会随着开口的大小还有舌扣粘结的位置而变化。当开口的时候,垂直向分力会更大,并且力量会加大(在皮筋弹性范围允许的情况下)。
有些医生,会将弓丝插入到上下锁合的磨牙上,虽然不一定正确。啥时候是正确的,啥时候是错误的,我们来看力学分析如图:
黄色的力系统可以替代红色的力,图a看到上下合平面(frontalaspect冠状面),不同程度的旋转,上颌右侧有往合方的趋势,左侧有往龈方的趋势。这种大的旋转力量即黄色箭头,前提是牵引的磨牙和上颌牙列成为一个整体,也就是硬方钢丝入槽入管的大前提下。如果只是细丝,极端地,假设仅仅是0.NiTi丝,那么最受影响的应该就仅仅是邻牙,并且很难传到到这个上颌牙列,换一句话说,支抗变弱了!所以看我们如何取舍,是想要增强支抗,而允许小范围的黄色箭头的旋转,还是弱支抗,但是会造成较多的小范围的牙移动。
下颌因为力线距离CR短,所以旋转趋势不强。
所以左侧,相对来说,有开合的倾向。这个是在硬丝的情况下,而是组牙作移动。临床实际中,纠正交互牵引要么是丝不入颊管,要么是比较细的丝(粗丝也进不去)。
一般要做交互牵引的是7。因为交互牵引有伸长效应,如果没有咬合接触的,我个人不太喜欢用,上7伸长是灾难。
有下面几种种情况:1、下7正常,上7颊倾伴伸长。这类,我有时候看看上8的情况,如果马上要长出来了,方向也还行,把7拔了,挪挪8也省事。2、不伴伸长的,作一个上颌的,到6的合板,如果6的咬合是正常的,一定要用合板把6的颊舌向宽度Hold住,同时,上颌67颊管都进丝。有了合板,局部的效应就不容易把上6往颊侧带。如果必要,再在腭侧加个支抗钉,提供腭向的力量。3、上7正常/伸长,下7舌倾。也看看上8,方向大小可以的前提下,也可以拔7。下7舌倾的纠正,在颊侧,打个支抗钉,也比较容易。前提是下8得拔了。注意参考6的咬合,如果不希望下6被带舌倾,则下颌要做合板,控制住6的宽度。在拔牙病例中,下6的宽度特别容易丢失,如果用合板,会好很多。4、才会考虑用的交互牵引:上7轻度颊倾、下7舌倾舌倾,锁合不深的情况。
合板非常有用,打开咬合同时维持宽度。
实际中,如果不入连续弓丝到锁合的牙齿颊管,那么做牵引,仅仅对牵引的牙有影响。但是,如果,入丝了,会对邻牙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比如下7舌倾,下7不仅粘结舌侧舌扣,下67都粘结颊管并且都入0.或者0.丝,这个时候注意要考虑7对6的影响,会给下6带来舌倾的影响。那么我们要如何避免这样的副作用?
1、比如找间接支抗?----辅弓(6到对侧6是硬丝,入7用辅弓。)
2、比如对颌尖窝锁结?--前提没有奇葩形态的玻璃离子
3、比如下67间颊侧支抗钉拉住下6,也是间接支抗的一种。那既然都用支抗钉了,何必还要间接支抗。
4、下颌的合垫---个人最喜欢用的。用自凝塑料堆一下。
回到刚才不切临床的话题:
如果左侧出现开合了,左侧做垂直牵引就可以解决。
但是上图也有一个bug,按这样的牵引,难道左侧下颌就不动么?这样上下合平面似乎都变歪了(右低左高)。垂直牵引必须在上下同牙位。避免出现前后向效应。
按文章分析,左侧加了垂直牵引以后,b图,黄色的是合力,c图是产生的力矩。按照c图的上下合平面逆旋(冠状面看),确实会出现右低左高的变化。但是,能够避免左侧的开合。
单侧的开合,尚好解决,通过单个支抗钉就能解决。但是出现合平面歪,那问题反而更大了。
另一种避免单侧开合的方式,就是在对侧也用上交互牵引,这样两者的合力就能够产生同样的逆时针旋转。这个有点异曲同工了,最后还是产生上下合平面旋转。见下图:
5-12与5-13的区别在于两者的合力的方向,前者更多垂直向分力;后者少一些垂直分力,多了一些水平分力。
无论怎么看,这类单侧牵引应用在单侧锁合上,怎么看都是无解的。
为什么有的病例后牙锁合做好以后,合平面偏了?!问题大概就在这里。
下一期还是交互牵引,讲讲合面观,如何破防。
Yeahon